top of page

兒語 - 六位兒童藝術創作聯展

2020. 02/22 - 03/15

策展人|劉昕宜

攝影 |蔣宇傑

藝術家|黃琳穎、林汝廷


小小藝術家 黃昱舜、黃昱瑄、王韵筑

林沂臻、吳可比、張湘翎

在兒童的創作世界裡是透過身體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來理解他們所處的外在世界, 此次將「兒語」作為展覽主題,訴說著孩子作品中所蘊藏的日常生活。

起初,在事物都還未被命名與定義前,人們將所見的取名,日後只要透過文字便能在腦中投射出事物的影像,但同時也容易導致某種框架。這種現象常常出現在兒童繪畫中,也就是當不符合共同語彙或符號時,便無法辨識,甚至認為不存在。

我將此作為一種提問,重新審視及觀察事物的不同面向,透過展覽過程使自身與兒童創作開起一場對話,將一切還原為最初的印象,未知的、無名的、抽象的,是混雜於腦海之中,全以自身的記憶來認識這世界。


展覽地點 暖時光咖啡廳

- 活動當日(攝影師:蔣宇傑) -


從創作、取名、建立作品清單、佈展到發表


在從事兒童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讓孩子體驗真實的藝術創作生活,而不是如一般的美術班與才藝教室只讓孩子照著老師所教的學習畫圖這件事。從小畫畫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在面對一張白紙時腦子就有很故事想說,平時就會想要拿起筆畫圖紀錄,因此我認為創作應該讓它自由而生。


在課程裡應期待孩子創作自己想要的作品,「老師我可以畫自己想畫的東西嗎?」這句話是在課堂中孩子們最常說的一句,雖然每堂課都會有主題但在創作的時候,只要他們能想出自己的作品與這次內容符合,我不會給予材料、構圖或技法上的限制。

 

但「教室」這個環境還是有其不足與限制。


課程是輔助孩子在創作時有不同的發想以及實作作品時技巧上的協助,但在生活中身為一位創作者往往不是只有面對創作這件事這麼簡單。創作上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在對外與人分享或正式發表時倚靠的是表達和溝通的能力,「展覽」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經驗。



讓孩子參與整個過程


在邀請孩子展覽的過程,從害羞、緊張、沒自信到興奮、期待的投入在計畫之中,「老師我們什麼時候要去佈展?」、「我的作品賣得出去嗎?」、「我想改一下我的作品名稱」,這當中有很多需要不斷與家長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但唯有參與才會知道平時在美術館、畫廊、博物館的展覽到底需要哪些預備工作。


創作不只是天馬行空


常常我們會聽到「你在畫什麼我看不懂」、「XX怎麼會是這個顏色」、「讓孩子自由創作」、「孩子總是天馬行空」,上述的句子總是矛盾。創作真的這麽容易嗎?若說要畫得寫實 那也不是一觸即成的事情,就連技巧熟練的藝術家也需要時間來修修改改,更何況是孩子。那畫抽象的呢?其實從想法要成為可見可觸都需要一些實驗與修正才能越來越貼近腦中的想像,所以創作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或許,下次在說出你的想法前可以先聽聽創作者們怎麼說。


過程比結果重要


在這次的展出中,我們邀請了年輕藝術家一起參與展出,同時藝術家們也一起陪同孩子佈展、發表、撤展,另外我們所展出的作品也需要與咖啡廳的空間協調,因此在佈展只有一小時的時間下如何讓孩子在時限內完成,需要的不僅是事前的說明,也挑戰在佈展當下的反應與合作,所以一個專業的佈展團隊往往需具備執行效率與智慧。



- 小小藝術家作品 -

林沂臻 《彩虹魚》輕黏土、樹脂土 15x7cm 2020

黃昱舜 《首爾大圓環》木、油漆 15x7x20cm 2020

王韵筑 《枯萎的蝴蝶花》廣告顏料、紙 27x39cm 2020


活動照片


45 次查看
bottom of page